恐怖游戏到底在玩什么?

最大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说起恐怖游戏,大家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近期发布的视觉冲击强烈、包含大量Jump Scare的生化危机系列?还是细节刻画精致、主角是柔弱的少女的日式恐怖《零》系列?还是萌新拿着枪走着走着,不知道自己就怎么死了的《彩虹六号》?
恐怖游戏将画面与音乐相结合,从视觉、听觉与氛围塑造上给予玩家恐惧感。玩家在被恐怖游戏惊吓的同时也享受着迷之刺激感。就是这种看似矛盾的情绪不断激发着玩家又怕又想玩的心。

与众不同的“恐怖”游戏
今天一机菌给大家介绍的这款于2016年发行的与众不同的“恐怖”独立游戏——《Inside》。它是由丹麦独立游戏开发团队Playdead Studios制作并发行。

关于开发团队Playdead Studios的处女作,大名鼎鼎的《Limbo(地狱边境)》,相信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这款最早发行于2010年的2D冒险游戏以其简洁阴暗的画风和充满趣味的解谜设计赢得了一大批粉丝。

就在开发团队宣布推出新作《Inside》的前夕,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根据当年的STEAM夏季特惠期间的统计,《Limbo》是当时销量最高的2D横版游戏,共计售出了超过110万份。而且有意思的是《Limbo》在当时夏季特惠期间并没有打折!这主要是因为玩家过于期待新作《Inside》而带动了《Limbo》的销量。一叶知秋,可见玩家们对于《Inside》的期待值是非常之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果不其然,开发团队没有辜负玩家们的期待。
2016年7月,《Inside》一经发售便荣获Unity Awards 2016金立方奖、TGA 2016最佳艺术指导、最佳独立游戏、第十一届北欧游戏大奖最佳音效奖、最佳游戏设计奖、最佳美术奖、年度游戏大奖等。
这款游戏继承了前作游戏《Limbo(地狱边境)》的特点,在游戏营造的氛围里,散发着忧郁阴森和毛骨悚然的不适感。玩家将扮演一个小男孩,在游戏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场景里的各种道具、动物甚至人,来协助解密闯关,孤身一人探索诡异怪诞的世界。

游戏的画风与《Limbo》相似,、是以黑白为主色调且低饱和度的漫画风格,淡化了色彩。一方面,很多游戏场景边缘都是淡隐的黑色,留给玩家无穷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朦朦胧胧的画面中,再偶尔出现一些高亮度、高饱和的色彩,就显得尤为突出。不得不说这种另辟蹊径的画风,很抓大众玩家的眼球。

虽然在“黑白画风”方面,《Limbo》和《Inside》都独树一帜,但《Inside》对光影效果出神入化的运用,使它更上一层楼。这不仅增加了这款2D横版游戏的空间进深感,同时玩家控制的角色在光明和阴影之间穿行,利用阴影躲避敌人,解谜关卡,获得强烈的潜行代入感。

例如一开场,玩家就从一个潮湿的森林出发,躲避大人的追杀。漆黑的森林里,画面边缘大部分都是黑色。而大人拿着手电筒在背后追赶,主角一边逃跑,一边看着手电筒强烈的光紧随其后。在这种漆黑的场景中,哪怕只是手电筒微弱的光却也显得格外刺眼。更加突显了游戏的紧迫感、代入感。
最后主角利用光影机制成功地逃跑。这个开场不仅让玩家感受到了游戏氛围的压迫力,还告诉了玩家利用场景里光影解谜的重要性,可谓是别具匠心。

由于游戏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文字剧情介绍,主角的身世、为什么要逃跑、活下来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只能依靠玩家在游玩的过程中,自己体会揣摩。仿佛玩家自己就是主角一般,一边尝试着逃跑,一边尝试着弄清自己所处的世界。《Inside》这样刻意留白的剧情引人浮想联翩,激起玩家群体自发的讨论。

值得赞赏的是,游戏中出现的多个场景中均包含了各有特色的关卡,意味着玩家在不同场景里,能享受到迥然不同的游戏体验。避免了重复的游戏内容在不同的场景中无限循环的枯燥感。

新奇巧妙的关卡
作为一款横版冒险游戏,《Inside》与大部分依靠文字描述引导玩家的游戏不同,《Inside》的游戏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文字提示。更进一步说,除了登陆游戏界面的文字以外,整个游戏再没有出现过任何文字。
这就要求玩家充分放开脑洞,通过观察游戏场景,与场景内的道具、动物甚至是人进行交互,从而来保证游戏主角活下去,顺利闯关。

根据一机菌总结,《Inside》的关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解谜关卡,潜行关卡,逃亡关卡。以下将依次介绍。
对于贯穿整个游戏的解谜部分,其难度可谓是非常亲民——不会存在不看攻略过不了的关卡。这样的难度设定既能给玩家带来通过观察思考后解谜成功的成就感,同时也不会因为某个解谜内容过于困难,而使玩家产生强烈挫败感。

再提到潜行关卡,《Inside》是一款2D横版游戏,该如何潜行呢?
《Inside》里的潜行没有3D游戏里那么炫酷的演出感,但刺激感和氛围感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在 《Inside》中,潜行并不只是找掩体,下蹲行走这种传统方式。它还需要玩家观察利用游戏场景里各种要素,来辅助完成潜行。

例如前文所述,游戏里的阴影不仅是为了氛围渲染而存在,很多时候玩家需要利用场景中灯光形成的阴影躲避敌人视线。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潜行内容都需要玩家先解谜再潜行,让玩家在思考中融入游戏的氛围里,提升代入感。

虽然游戏的大部分时间节奏偏慢,玩家可以悠闲地细致观察周围场景,尝试和场景里的各种东西互动。但游戏中的逃亡关卡,却是游戏过程中少有的快节奏部分——逃亡嘛,哪有不紧张刺激的!但这些快节奏的关卡穿插在流程中,则起到了“快慢结合”的效果,有效调节了游戏节奏。

总的来说,在关卡设计方面,《Inside》既保证了合适的难度,同时还与场景画风完美融合,十分让人入迷。而且,除了主线部分,游戏里还包含一些隐藏内容和隐藏剧情,鼓励玩家多多观察场景里的道具互动。
最有代入感的横版2D冒险游戏
在众多的2D横版冒险游戏里,《Inside》能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作组在剧情、美术以及游戏氛围方面的细致打磨。作为一个没有文本描述剧情的游戏,玩家对于游戏剧情的感知完全来自于主角经历的关卡以及观察游戏里场景、背景人物活动等方式。
一机菌觉得用“探险”形容这款游戏比“冒险”更加准确。随之游戏进程的深入,玩家对主角本身,以及游戏内神秘世界的“探索”也愈发深入。游玩的时候,玩家并非像其他冒险闯关游戏一样,为了通关而通关。在《Inside》里,玩家自己仿佛变成了主角,在游戏里探索这个新奇怪诞的世界的秘密。

游戏总时长方面,大部分玩家可以在5个小时左右通关。虽然总的游戏流程并不算长,但该作的游戏体验没有任何重复或者毫无意义堆叠的关卡,绝不会浪费玩家一分一秒!
从2018年《Inside》登陆Switch至今,它在Switch上运行十分流畅。当玩家使用电视模式时,游戏的分辨率和更大的屏幕尺寸完美契合。不过一机菌认为,对于有这种2D横版游戏也很适合直接用掌机模式随时随地游玩。
作为一款难得的游戏性、游戏体验与NS适配俱佳的游戏,一机菌真诚推荐所有还没有尝试过这款游戏的玩家体验一下《Inside》,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