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才思枯竭的时候,我都会去Steam看看那些差评如潮的游戏,在评论区的文豪们笔下找找灵感。最近《崩坏3》与《三国杀》轮番登陆Steam,短时间内涌入的近万条差评,简直就是打开了少林寺的藏经阁,句句经典。

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二次元爱好者,《崩坏3》的评论区中,都是先锋文学的践行者。论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内容的丰富程度,绝对每周提醒我们参加“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沙雕群友一较高下。

相比起《崩坏3》评论区中催人泪下的伤痛文学,《三国杀》的玩家群体则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熟读三国的他们,就连在评论区骂街也讲究个“师出有名”。评测中洋洋洒洒数百字的《讨卡檄文》,就连朱元璋看了都想翻身上马,奉诏讨贼。

上架即挨骂,几乎是这类“名声在外”的游戏在Steam平台上的宿命。但是自从Steam开始出售第三方游戏以来,垃圾游戏就从未停止过上架Steam的尝试。为什么游戏厂商们宁愿顶着谩骂也要上架Steam?我想这或许得从Steam的游戏上架机制开始讲起。
从2005年开始,Steam正式开始转型,从一个运营与销售第一方游戏的平台,变成了一家大型的电子游戏发行平台。通俗的说,就是从一个只卖自家产品的小作坊,升级成了一家什么产品都卖的大型超市。
不过通过V社自己去联系第三方上架游戏,效率实在是太低,对于度假社的员工来说也过于麻烦,于是到了2012年,为了打开第三方游戏的市场,Steam正式开始采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游戏上架模式——青睐之光。

青睐之光的规则很简单,第三方创作者只需要100美金,就能获得永久在青睐之光上提交游戏的权限。玩家们则可以从青睐之光频道中,免费玩到这些游戏的试玩版本,并对于这款游戏进行投票,只要这款游戏收集到好评够多,就能正式上架Steam。
这个功能的出现,一方面省去了V社自己寻找第三方创作者的麻烦,同时也相当于开放了创作者自由投放的渠道,另一方面变相建立起了一个游戏售前的玩家自审核机制,以防一些过于拉胯,或者三观不正的游戏出现在Steam中。

但是众所周知,LSP在玩家群体中的覆盖程度实在太广,再加上Steam玩家对于喜加一的喜爱,所以厂商们很快就发现了获得青睐之光投票的流量密码:擦边球和送游戏。擦边球很好理解,而送游戏,主要表现为一些厂商在社区举办青睐之光投票活动,并在投票的玩家中抽取一些赠送游戏激活码。

随着掌握核心技术的游戏厂商越来越多,青睐之光最终演变成了这样的模式:厂商只需要花100美元获得青睐之光的上架权限,就可以随便往上发布各种游戏,再通过种种办法获得玩家投票。成功上架开卖之后,再随便骗几个倒霉蛋买下游戏,超过100美元的部分全都是血赚。
这样的模式自然也就成为了各种垃圾游戏的温床,在那几年间不知道有多少奇怪的游戏被塞进了Steam,颇有之前雅达利风波的味道。

为了避免重蹈雅达利的覆辙,Steam平台在2017年正式停止了青睐之光业务,将自己的游戏上架业务,改成了全新的“直接发行”。

相较于青睐之光,直接发行则更为简单粗暴,制作人只需要填写自己的姓名和银行卡,并且给每个游戏支付100美元之后,就能正式上架这款游戏。
对此Steam的官方解释是,这种系统效率更高,制作者们不需要再花时间等待投票通过。而关于游戏内容,他们更是坦然的表示:Steam是个自由的创作平台,允许任何形式的游戏内容上架,只要不违法即可。

同时,直接发行也间接解决了小型制作者无限上传垃圾游戏获利的渠道,对于很多独立游戏制作者来说,一个游戏100美元并不算是小钱。虽然Steam表示在这款游戏累计赚取1000美元之后,这100美元将会被退还,不过对于那些需要大量游戏才能赚回100美元的垃圾游戏制作者来说,一个游戏1000美元的营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过现在看来,这种直接发行的模式,想要针对那些游戏大厂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对于那些在其他地方早已赚得盆满钵满的厂商来说,多收一个648,这100美元就算回来了。
针对这样的厂商,Steam或许没有办法,毕竟他们合法合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玩家们买游戏早已不需要像雅达利时代那样“开盲盒”,广大玩家最终会用自己的评测在游戏下方投票,更会用自媒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随着玩家们的抵制,和对游戏的品鉴能力越来越强,垃圾游戏上架Steam,最终会成为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厂商来说,如今上架Steam 的意义,就相当于花100美元买一个Steam这个体量的分销渠道。对于大公司来说,显然是相当合适的。
毕竟对于外国玩家来说,国内这种砍传奇类型的页游实属新奇,保不齐其中就有几个在体验过“充钱就能变强”这种简单粗暴的快感之后,就一发不可自拔了呢?而像我这样的猎奇游戏玩家,甚至在无聊透顶的时候也在传奇页游里面消耗了62个小时,虽然一分钱都没充。

除了分销渠道的问题之外,我想对于《崩坏3》上架Steam,米哈游肯定还有其他的想法。毕竟身为后辈的《原神》已经在国外做出了惊人的口碑,又在TGA上获得了年度最佳手游,乘着这股东风,给Steam的玩家科普一下自家的《崩坏3》是有PC端的,倒也无可厚非。

但是游卡把《三国杀》放上Steam,却连个英文的语言选项都没有,难道是真的觉得自己的游戏足以让外国玩家在评论区齐刷刷的写上“We need English”吗?